守初心,担使命,为健康事业而奋斗——黄钢校长在新学期中层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发布者:党委办公室发布时间:2019-09-16浏览次数:195

各位上午好!前面各位校领导部署了分管领域的重点工作并明确了相应的实现路径,希望全体干部及各部门负责人都能对标努力,将制定的计划落实到位。

学校发展至今,我们亟需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从战术的融合转型进入到战略的跨越提升,这不仅仅是由战术到战略的跃迁,更是学校经过四年的融合转型、夯实基础后的历史性提升。今天,从表面看是与各位谈一谈学校今年工作的重点与推进落实、明年的工作计划与发展思考,但从内容上则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升及理念的再一次更新!

过去四年,我校工作重在战术上的融合,如今我们要在新时代的新时间节点上思考如何进一步实现战略高度上的跨越提升,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抢抓时机,重点突破,将难以将全国首家以“健康”命名的医学院建设成实至名归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要守初心、担使命,更要找差距、抓落实,希望各位能予以高度关注、认真思考、大胆探索、勇于担当。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分享我在假期中的部分思考:

一、育人理念与跨越行动。我们的目标是筑梦大健康,实现新跨越。何谓跨越?就是要彻底告别我们熟知的过去的“大专”办学模式,全面进入本科办学状态。这将面临管理理念、办学模式、教学内容、科技创新、校园环境、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思想与理念重构。我们不但要办本科,还要跨越发展探索新本科,即健康新工科与智能新医科,要在新起点上特色提升,创建新本科,打造新标准,建立新特色。专业设置上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15个本科专业,不能亦步亦趋地跟随成熟本科院校简单模仿办学,东施效颦非良策;只有更新理念依据我校的特色基础及社会大健康对人才的新需求,以此为出发点思考本科专业的设置,才可能后来居上,体现实用性与竞争力。专业提升要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紧密契合,只有与行业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趋势相贯通,才知道如何对接需求培养社会亟需的人才,要在行业中先融入,再融通,然后融合。告别过去是最好的迎接未来的方式,我们要解禁思维,打破过去经验束缚的枷锁,让跨界、跨越、变轨成为新本科发展的新常态。我们要引入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与传统的医科、医疗器械等各专业结合,与时代同步,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变轨就是要更新理念、改变认知,在未来已来的档口进入新发展轨道,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在教学、专业与学科设置及相应的工作中实现流程再造,要完整理解“课程”,重新审视课堂,并让实践基地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课堂。人才培养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储备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转化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创造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环境,让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解决问题,并使之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的特色标志,这也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回归育人本分,回归教学本源,大力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应实践实训中心,努力实现教学流程再造,让实践能力强的健康人才脱颖而出。要着力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除了信息管理中心,各学院也要积极投入,齐心协力做好相关工作。医疗器械学院已成功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希望不要局限于一般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布局、应用及转化中,实践出真知,智慧校园建设就是最好的大数据构建与应用平台,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机,也为信息管理中心提供智慧支持与力量支持。

第二,教学质量与基地建设。明确理念之后就要想方设法付诸行动,要落地才能见实效。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打造至关重要,整个课程设置、时间设置与模式设置都将彻底颠覆,我们要与行业、岗位融通,将教学、训练、实践融为一体。三大阶段对培养实践人才非常关键,第一阶段是在校课程与模拟见习;第二阶段是理论与实践融合,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第三阶段是职业能力提升与岗位实习。人才培养重在能力提升,我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并非知识储存器,而是懂得学以致用、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希望学院及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都能够高度重视课程设置,做好“减法”与“加法”。“减法”是大幅度减少理论课时,确保核心课程少而精,重在拓展能力构建;“加法”是配套增加丰富多彩的除第一课堂之外的选修、实验、实践等能力拓展课程,力求思维实践多而实,基础扎实,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适用于未来瞬息万变的世界,满足不断更新的行业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及教学理论为引导,要创造身临其境的情境,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强化互动交流与沟通会话,以此构建学习的意义,确立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氛围,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分享、共情,在过程中形成共识。我们教育成才的目标要聚焦“双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要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去培养人才,这也是我们建设互动实训中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因与理论基础。我们要重塑课程、打造课堂新模式,从而实现建构主义的基本要求,要基于过去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传授,升级为今天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课堂要从过去的识记领会进入到应用分析,并进一步提升至综合评价。课程体系不能局限于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课程,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职业素养的融入和提升,形成爱国、爱民、爱校的基本价值观和追求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并付诸于实践中。这便是守初心、担使命的落地举措;我们要践行健康中国的使命,并贯彻始终。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四实”,即内容丰实、情感落实、基础夯实、技能扎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才能真正形成上海健康医学院的特色。这需要多方联动,我们要携手附属机构及教学基地,密切依存关系、强化质量建设,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医、教、研、管、用一体化的系统性实体内容。我校现有9所附属医院,不仅包括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奉贤区中心医院、周浦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周浦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等5所附属医院,还有金山区中心医院、崇明区中心医院及远在新疆的喀什第二人民医院等正在筹建的附属医院,还有台资的禾新医院及其联新医院集团。除附属医院外,企业、药厂、社区养老机构、康复中心等各类知名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并积极推进实质性合作,教学基地建设是我校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切不可疏忽。我们要重新梳理与附属机构及教学基地的关系,多走访并进行客观评价,密切沟通,通力协作。可从科技与产学转化应用(如嘉定-智慧影像研究中心、周浦-康复中心)、临床专病合作中心、临床教学系部与临床学院建设、社区健康联合体、养老机构与居家健康服务联合体、康复联合体等多方面加强协作,尤其是临床专病中心及临床样本库建设,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广泛联合更附属机构,形成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建设各中心与基地,不要分而治之,要集中资源重点建设,要联合多家单位齐心协力推进工作,如临床专病中心可由一家牵头多家配合,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将产生良好成效。合作中要明确责任,强化整体意识,学校要在组织、制度、人员、技术、考核、经费、资源等多方面提供相应保障。资源整合后我们要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系统协调各附属机构及教学基地,打造共同的品牌,提升竞争力与影响力。要聚焦人才资源,共享共荣,共同打造学科,并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是上海健康医学院与其附属机构及教学基地密切依存关系的最为关键的一点。

第三,教师成长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还要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我们要吸引选拔优质学生,丰富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实行三段式导师制,推动教学质量与保障机制建设,实行分流和淘汰制,要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推动国际交流开拓视野,这些内容涉及我们各个部处,大家都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教师发展要设计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针对性培养,选择性成长,特色性进步。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外引内培并举,重在专业发展团队提升。要加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进修和企业实践训练等“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培训力度,拓展双师型队伍建设渠道。要搭建项目平台,促进教学能力提升;要构筑支持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我校教务处主动承担了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责,建立了TEAM进阶式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实施领航计划、导航计划、启航计划,成效显著。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我校已进入前27%,全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进入前22%,全国医药类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进入前38%,上海市市属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进入前43%,上海市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进入前17%。在近期公布的2018年度中国176所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论文发表数量排名中我校位列第26

。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非常感谢大家前期的努力付出。

第四,管理服务与责任到位。学校全面推行职能部处岗位责任与校院二级业务管理。校院两级管理,院为实体,各位院长、书记要勇挑重担,发挥关键作用,要确保整个PDCA循环做到位,要高效工作,实现人财物流高效管理、教研学做有力提升、内联外合资源整合、文化营造交叉融合、党建团学帮困扶弱、创优争先奖酬支撑。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量化评价是重点,是激励先进、处罚慵懒的利器。我们不要总纠缠于眼前的得失与现在的基础,要用发展的眼光向前看,要加大力度推行奖励机制,激励先进,同时也要处罚懒惰,这样才不负那些默默无闻奉献在一线的教职员工。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强化斗争精神,以旗帜鲜明的态度反对歪风邪气。

第五,学科提升与学校发展。学科提升是我今天要重点阐述的,因为它是本科院校建设的根基,是学校品牌塑造的关键,是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是人才成长的平台,是资源汇聚的所在,是创新提升的源泉,是优势富集的粘合。作为关键之关键,我们若不及早布局、抓紧行动,将彻底失去学校跨域提升的良机。学科建设要做好三大战略,即人才战略、创新战略和区域战略,这正是我们与所有的附属机构在共同致力于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思考并大力推进的内容。常见、多发病的救治难点将作为研究重点,多学科、跨领域合作是实施良策。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意义,接下来就是如何建设特色学科。这需要我们明确特色定位与目标,有效规划,及时组织,关注过程,严格考核,结果导向,明确考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这又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具体实践。光喊口号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我们一定要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学科建设上能否实现特色性跨越是对我们各级管理干部智慧的考验,考验我们的能力与水平,考验我们能不能守初心,考验我们能不能担使命。无论是校领导、学院党政领导还是学科带头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引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管理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学科是根本,创新是灵魂。我们要树立以引领为使命的自觉意识,构建以引领为导向的合作关系,开辟以引领为特点的多元教研。领导力是学科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要有超前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强大的组织推动力。60分的带头人带不出90分的学科,我们自身先做好,自己有底气,做事才能硬气。学科建设的整体思路就是聚焦方向,锁定趋势,突出特色,定点突破,要按照健康中国与健康上海行动计划的要求,落实四大举措,实现五大成效。四大举措就是构筑学科人才高地,加强境内外密切合作,整合联动校企医监研资源,聚焦学科新增长点。由于我校基础薄弱、竞争力不足,所以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应用与转化、社会服务及健康文化等五大方面力求突破。如校园的文化围墙就是健康文化的体现,也是追求健康医学诗与远方的情怀体现,是健康自信与使命的体现。根据短板原理,我们每个部门(学院)都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要成为限制学校发展的短板。我们要凝练方向,搭建平台,营造氛围,鼓励创新,淘汰平庸。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要为之思考、行动,竭尽全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请大家冷静而客观地思考一下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我们每个人究竟在学科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是充当助力推动学科发展的耕耘者还是旁观者?是为自己的不努力或不作为不断寻找借口还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是评价他人的工作、糟蹋自己的工作还是身体力行投身学校发展洪流?是抱怨、阻碍学科发展还是同舟共济、迎难而上,将自身发展融入学校发展?请大家记住,学校是在沧海中飘荡的一叶扁舟,我们每天都在风浪中向前,必须团结一致,尽量杜绝艰难发展过程中的杂音。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倘若每个人都关注学校发展,成为守初心、担使命的人,我坚信,我校定能有特色提升与超越。坚信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身体力行的付诸实践。以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特色提升为例,2015年学校正式成立,2016年我们就申请并获批了上海市高校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2017年入选上海市II类高原学科建设的经费支持,2018年在尚无本科毕业生的情况下与沪上各大高校同台PK并成功入选首批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初获批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全国排名去年跻身前十,今年又升至第八,办学至今,专业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一系列成果作为鲜活的身边案例提示着我们;只要付出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新学期开始了,大家会讨论暑假都做了什么。或者,我们称之为暑期更为贴切,因为在暑期有许多老师在辛勤地工作着,很多人还保持着轮休工作状态,在此,我要想所有为学校发展默默无闻、努力拼搏的老师们致以最真挚的谢意,因为你们的奉献,让学校得以快速提升。各位,拼搏与奋斗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泪带着笑奔跑。正如汪国真先生的《跨越自己》所言: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都知道,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自我突破才能有出路,坐以待毙只会被吞并、被淘汰,我们的眼光要看远一点,不要纠缠于眼前的困难,而是要劈荆斩棘、排除万难、锁定目标、勇立潮头。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于别人停下来,你仍在走。2019年已过3/4,第一届本科已毕业,本科建设质量如何?学科建设是否起步?这都是亟待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2020年将进入“十四▪五”的筹划开局,是自然增长或跨越提升、特色发展?这些都在拷问着每一位健康人,并审视着我们每一天的工作与每个人的贡献。学校的跨越式提升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一位教职员工努力,需要我们守初心、担使命,为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各位,让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