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民健康”: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打造“健康版”的思政课

发布者:党委办公室发布时间:2017-06-24浏览次数:362

背景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推进人民健康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目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上海健康医学院秉持“健康”理念,以思政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为抓手和突破点,扎实推进,逐步打造“健康版”的思政课程体系,不断实现理论先导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

过程

首先,构建“4+1+X”的课程体系,融入“人民健康”精神

以现有的课程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突破点,在实现课程“硬件”更新的同时,不断实现内涵“软件”的提升,在构建“4+1+1+X”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融入“人民健康”精神,并以《思政课教学现场性与网络化互动融合》为主项目,逐步实现理论教学、实践体验与网络课程三位一体,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加强主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用心打造精品课程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培养人才方案,严格落实课程设置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加强四门主干课程建设,重点推进理论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一方面,继续结合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史等内容开展红色经典为主线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另一方面,结合职业道德、医学伦理、法学概论等内容探索服务于医学生成长的医学人文教育,加快相关课程性内容的建设。分层次推进主干课程建设,积极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校级示范课程建设及部分内容的在线课程建设,并在医德教育与卫生法学方面与专业教育对接,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课程建设;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继续推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并在医改、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面与专业教育对接,探索相关专题教学;依据部门重点课程建设的规划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做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编写,并在医学史、医学社会史等方面与专业教育对接,为开设相关选修课奠定基础;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课程建设,并在医古文选读等方面与专业教育对接,建设好相关选修课;通过部门重点课程建设,逐步将这两门课程建设为更高层面的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

第二,以“人民健康”精神为导向,精心编排《形势与政策》课程

我校结合学校目前思政课教学实际情况和上海各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改革的现况,以中国梦为主题,从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教育和人民健康专题教育三个方面重新设计《形势与政策》,打造富有“人民健康”内涵的特色课程。《形势与政策》现已成为是我校一门全新的专题式的思政类课程,计16课时,共分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和国际视野三个篇章,采用“专题教学+实践活动”方式开展专题教学。并通过编写校本课程教材、人民健康教育普及读本、人民健康路上的人与事选编等辅助教材的方式加强课程建设。

第三,以“人民健康”精神为灵魂,统领思政课程体系

我校以“人民健康”精神为核心,开发思政类综合素养课程,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思政类综合素养课程是指基于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及专业教育相交叉与融合的内容,以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并且分步推进思政类综合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一是加强现有的课程建设,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伦理学》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重点推进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及相关校本教材建设。二是积极探索开设选修课。鼓励教师结合所学专业与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开设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医古文原著选读、医学社会史、医德与思政教育等方向的选修课。三是引进精品的在线课程。继续做好《军事理论》、《过去100年》等在线课程的管理与使用,并积极引进与健康人文相关的在线课程。

其次,推进思政专题教育,开设“人民健康”特色系列讲座

我校在开展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同时举办了“人民健康”系列专题讲座,并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健康梦、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医学教育发展与人民健康、人民健康2030的实施与展望、人民健康路上的人与事和医学生的担当与人民健康等六个方面展开。本学期开展的三次专题讲座,将“人民健康”相关教育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服务于人民健康战略的自觉性,并不断推进“人民健康”全民教育行动。

第一,“共话人民健康梦: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专题讲座

此次讲座由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书记郑沈芳、校长黄钢与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肖泽萍主任带领我们同学共话人民健康梦,开启“人民健康”专题教育讲堂,从不同角度对“人民健康”主题作了富有见地的解读和阐释。

郑沈芳书记抚今追昔,在宽广的历史视野中为同学们介绍了党所领导的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肖泽萍主任从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关于人民健康建设的讲话和《人民健康2030规划纲要》解读了新时期人民健康建设的意义与主要措施。共建共享是建设人民健康的基本路径,全民健康是建设人民健康的根本目的。黄钢校长则强调作为全国首家以“健康”冠名的公办医学院校,尽快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健康医学教育体系,深化相关专业的协同发展,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深化国际医学教育合作,努力培养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将人民健康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全过程,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国家健康事业发展和健康医学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第二,“中国近现代医疗卫生的革命与现代化”专题教育。

此次专题由我校陈焱博士主讲,他指出,人民健康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强大的中国。人民是国之根本,人民健康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他从历史说起,指出旧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仅是足以果腹即可,更无健康可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高度重视,中国医疗水平不断发展,消灭了一系列的传染病,人民的健康终于得以促进。作为学生,应认识到作为今后的医务工作者,要遵循我校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在未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人民健康2030发展战略与政策”专题讲座

此次专题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鲍勇教授主讲,他就2013819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健康战略为题,基于国民健康大数据提出7大问题,通过问题导向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于人民健康发展战略的认知度和感悟能力。鲍勇教授先后提出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劳动年龄人口什么是精准医疗等一系列问题。他指出,人民健康战略的实施任重而道远,当前存在的人们对于自身健康问题的忽视,人口老龄化、环境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意识的缺乏等问题都是人民健康战略所面临的困境,也提出了未来智能型医疗的产业结构将改变中国传统医疗模式,应当借势发力从事健康方面研究,建立健康管理平台,共创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健康精英人才的培养。这些知识无疑对学生未来的研究和创新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体会和思考

第一,应敢于改革,善于创新。我校围绕贯穿落实有思政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秉持着“人民健康”的理念,正逐步打造着“人民健康”的思政课,实现着思政课的“人民健康”教育。从课程的改革、构建和创新,实现了新的跨越,打造出来立体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突破了过去思政课“扁平式”的模式,体现着由点到面,包含理论与实践多维度、多层面的全新的思政课的课程建构,从而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有效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要抓住“根本”,有效整合多种资源。

我校的各项改革创新始终都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我们的思政课改革也将秉持这一理念,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和终生受益的课程。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充分挖掘学校和社会中的多种资源,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懂得思政课不仅仅是对一种“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更是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是思想、能力和品质的融聚和升华。